小九直播篮球

小九直播篮球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时间: 2024-09-23 21:52:25 |   作者: 小九直播篮球

产品详情

  甘肃省国资国企把全力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作为贯彻省委、省政府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四强”行动战略,构建甘肃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作为调整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近年来,甘肃省国资国企抢抓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新能源千亿级产业链”重大机遇,以深入实施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6+1”行动为抓手,加快发展壮大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助力甘肃“风光无限”的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强化项目牵引推动新能源产业全面加力提速“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属企业谋划65个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项目,牵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打造经济稳步的增长新引擎。一是新能源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省属企业积极争取新能源指标、快速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截至2023年底,累计建成新能源装机262万千瓦,在建及开展前期工作新能源规模1520万千瓦。甘肃电投集团热情参加河西地区沙漠、戈壁、荒漠风电光伏基地开发建设,瓜州干河口20万千瓦光伏、永昌河清滩30万千瓦光伏等6个总装机90万千瓦的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2023年完成新能源项目投资40.6亿元,新能源发电量26.21亿千瓦时,实现工业产值11.53亿元。酒钢集团智慧电网及新能源就地消纳240万千瓦示范工程子项目金塔白水泉一期2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玉门红柳泉一期20万千瓦风电项目基本建成。金川集团东大滩30万千瓦光伏项目2023年7月并网发电,全年发电5.8亿度。二是储能产业项目实现新发展。主动适应甘肃能源结构加速变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建设低成本、灵活高效的储能项目,大力提升新能源利用效率。甘肃公航旅集团6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列为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十四五”重点项目。甘肃电投集团卓尼九甸峡120万千瓦、张掖龙首70万千瓦等抽水蓄能项目正在争取纳入国家抽水蓄能发展规划。省属企业新型储能并网装机规模达到18万千瓦,甘肃电投集团、甘肃能化集团、甘肃建投集团等6户省属企业快速推进国家第三批沙漠、戈壁和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590万千瓦配套储能、腾格里沙漠基地自用600万千瓦新能源配套综合储能等项目。三是调峰煤电项目发挥新功能。相关省属企业围绕发挥新能源发展所需煤电支撑保障功能,积极投资建设调峰煤电项目,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甘肃电投集团酒湖直流调峰火电常乐电厂一期工程4*100万千瓦项目全部建成投产,每年带动全省1200万千瓦新能源打捆外送;总投资150亿元的常乐电厂2*100万千瓦扩建、张掖电厂2*100万千瓦扩建火电项目,2023年4月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底建成投产。甘肃能化集团快速推进兰州新区2*35万千瓦煤电项目建设和宁县电厂2*66万千瓦煤电调峰项目前期工作,预计2025年建成投运。积极主动作为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协同发展甘肃省属企业借势甘肃新能源产业蒸蒸日上的“风口”,以新能源装备制造量质提升和品牌建设为根本,乘势而上谋划发展风机制造、光热设备、新型储能,以及氢能、核能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着力打造优质装备产品,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一是加快发展风光发电装备制造产业。目前,省属企业已形成32万吨塔筒、1.5万吨法兰、100套主轴、200套齿轮箱、260套发电机等风电装备制造产能,以及1.12万吨工业硅、5.7万吨光伏支架、100万千瓦逆变器等光伏发电装备产能。酒钢集团建成年产21万吨风电塔筒、4万吨光伏支架及2.8万吨工业硅制造产能,正在加快建设年产1万吨风电法兰项目,2023年制造塔筒、光伏支架13.7万吨,实现产值9.07亿元。兰石集团持续巩固光伏装备与工程领域N08810、N08120冷氢化反应器等核心产品的优点,实现光伏设备制造订单3.65亿元。甘肃电气集团加大研发技术,大力提升TSW系列兆瓦级变流器、TSPV系列逆变器产品性能,完成30kW、200kW三相永磁同步发电机、4.2MW永磁同步电机样机试作,具备批量生产条件。二是前瞻布局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兰石集团成功研发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高压氢气储罐、离子液压缩机等新产品,已具备1000Nm/h电解水制氢装备、储氢球罐和98MPa高压气态储氢容器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快速推进常温常压固态合金储氢及燃料电池系统、绿氢制甲醇、绿氢合成绿氨、氢化工应用研究,建成甘肃省新型氢(氨)储能研发技术中心,快速推进电化学、熔盐、氢(氨)与甲醇等储能项目建设。三是大力推进核能装备制造产业。甘肃电气集团长开厂获得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广核集团资质认证,中压1E级开关设备产品(产能100万千瓦)在核电领域的应用持续上升,核电领域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兰石集团构建核能“一体两翼三新”产业链,实现核装备制造全产业布局,具备核电站预埋容器、核电用板式换热器、乏燃料后处理领域成套槽罐类设备生产能力,取得核能装备市场订单7.07亿元。强化科学技术创新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甘肃省属企业深入贯彻落实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实施“强科技”行动等决策部署,加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为推动甘肃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省属工业企业研发投入124.35亿元,同比增长14.77%,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其中8户企业达到3%以上。金川集团设立1000万元/年的研发专项资金作为公司科研基金,用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前瞻性探索研究。甘肃科技集团制定科技协同转化专项管理办法,实施“集团引导所属企业科技发展计划”,设立科技协同转化专项资金,支持中深层无干扰地岩热供暖技术等重大科技项目研发、转化应用。二是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甘肃电气集团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的“永磁复合电机及控制系统产业化项目”已完成样机研发和试制,进入产业化阶段。兰石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武威新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承担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超高温熔岩用紧凑型波纹板换热器关键技术研发,实现产业化、国产化,解决高端换热设备“卡脖子”问题。三是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兰石集团充分发挥甘肃省能源装备创新联合体作用,发布引领项目验收实施细则,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自主研发98兆帕、50兆帕高压气态储氢系列容器,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展核工业环保装备超压机研发项目,实现超压机产品进口替代,填补我国在核工业废料处理领域减容装备空白。酒钢集团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卡脖子”技术攻关,省列重大科技专项第四代核电快堆用“卡脖子”316H不锈钢,成功用于霞浦600MW示范堆项目;氢燃料电池用不锈钢材料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标,不锈钢光热熔盐储罐用347H材料在甘肃、青海等地光热熔盐储罐项目实现批量供货;打通工业硅生产工艺流程,产品合格率达到90%以上。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分布式光伏项目近日建成投产,该项目是云南省首个建成的“机场+光伏”项目,是昆明市积极探索分布式光伏多场景应用的示范工程。该项目位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规划装机容量5.008兆瓦,由云南绿能集团与云南机场集团合作建设,于2024年4月正式开工,8月30日实现全容量并网。由于该项目地处机场的特殊性,对安全文明施工要求极高,除完成接入系统报告、荷载鉴定报告外,还需完成与航空安全相关的净空、电磁和炫光三大专题报告编制及审批工作才可开工建设。该项目在设计上,充分发挥机场可利用屋顶面积大、电力负荷均衡的特点,在机场海关缉私分局、货运站及场务地勤等屋顶区域建设安装光伏组件,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实现电力就地就近消纳,切实减少电力外送损失,并有效补充机场用电,大大提高了“机场+光伏”项目开发建设的经济、安全、环保等综合效益。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清洁能源6120兆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0.1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0.1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0.98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10吨,将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带来稳定的清洁能源,降低运营成本,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电力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会议暨2024年火电机组“三改联动”技术交流会成功召开

  8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携手机械工业发电设备中心共同主办的电力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会议暨2024年火电机组“三改联动”技术交流会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宾馆圆满召开。本次大会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汇聚了来自全国火电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200余名企业精英、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为电力行业的绿色转型贡献智慧与力量。大会以“低碳引领、创新赋能、装备支撑、共享共赢”为核心主题,通过“报告会+技术设备成果展”的丰富形式,全面展示了电力行业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最新成果与技术趋势。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共呈现了28份高质量的行业报告,深入剖析了电力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在致辞中强调,全球能源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绿色低碳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作为中国这一全球能源消费大国,我们肩负着推进能源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使命。火电机组的“三改联动”即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正是我们推动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需要政府、企业、协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机械工业发电设备中心,将加强行业协作与交流,共同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张有生、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处长盖振宇等权威专家分别就“双碳”背景下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以及新型电力系统下电力行业的政策与趋势进行了深入解读,为参会者提供了前沿的洞察与指导。此外,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华电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相关部门领导也纷纷登台,分享了各自在发电设备改造方面的需求与实施建议,展现了电力企业在绿色转型中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国能智深、国电投东北能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华北电力试验研究院、国电投远大环保、施耐德电气(中国)、哈尔滨工大金涛、安徽康迪纳、合肥德博生物能源、阳光电源光储集团、山西大学等知名企业及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火电行业的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展望在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力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愿景。同时,会议还设置了技术成果展览区,展示了最新的技术装备与研究成果,为参会者提供了直观感受与深入了解的机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能源互联网设备与技术分会作为本次会议的具体承办单位,充分发挥了其在行业内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国家能源局李昊、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副局长陈铮、机械工业发电设备中心主任刘文、副主任孟彦辉、首席专家张科以及能源互联网设备与技术分会副秘书长蒋晓健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此次会议的圆满召开,不仅为电力行业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也为火电行业与新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我们坚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电力行业向绿色低碳的转型必将迈向辉煌的成功之路。(中国机械联能源互联网分会)

  8月30日至9月2日,第三届储能与节能国际研讨会(ICENSS)在青岛举办,本届会议由国际传热传质中心、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西安交通大学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香港理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韩国釜山大学等全球60余所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和代表齐聚青岛,共享储能和节能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创新思路及实践经验。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伯明翰大学丁玉龙教授,克罗地亚工程院副主席、萨格勒布大学DuićNeven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戴彩丽等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本届会议共同主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巩亮教授主持。陶文铨院士表示,储能与节能技术在应对全球能源挑战和促进绿色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次会议将为行业提供宝贵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平台,对推动储能与节能领域的进步及全球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与会专家能够围绕储能与节能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充分交流意见,激发创新灵感与技术碰撞。丁玉龙院士强调,我们正身处一场史无前例的能源变革浪潮之中。能源储存技术的飞速进步,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能源的生成、储存与利用模式,从尖端电池技术的突破,到复杂能源管理系统的创新应用,这些成就已超越理论范畴,转化为可大规模部署的实战利器。丁玉龙寄语此次盛会能够汇聚全球智慧,携手共进,进一步推动储能与节能领域的蓬勃发展,共创绿色、可持续的能源未来。本次会议聚焦于相变储热、电化学/热化学储能、热管理、多孔介质传热传质、节能与减排技术等领域,共设置23个专题论坛,31个主题报告,并邀请包括郭万林院士、丁玉龙院士、DuićNeven院士以及韩国釜山大学Ji-HwanJeong教授、北京大学杨荣贵教授、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徐双庆教授和英国帝国理工大学ChristosN.Markides教授等7人作大会特邀报告。其中,郭万林院士回顾了环境能源收集中的水电气体技术的最新进展,报告详细介绍了近十年来新颖的波动电位、拉伸电位、蒸发感应电位等水力发电效应,特别是纳米材料与水在固液界面的多场耦合效应,并讨论了水电基本科学问题及光伏能源、生态、水电智能等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DuićNeven院士介绍了智慧能源系统的相关技术,报告提出了多种应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整合利用方案,结果表明,开辟新能源市场、鼓励需求响应、实施复合价格策略等方式将显著优化现有能源结构;同时,开发风电、光电、热、氢、氨等多能系统的智能能源调控工具,将在未来控制新能源电力价格方面取得优势。会议期间,《储能与节能(英文EnergyStorageandSaving)》第4次编委会议同步召开,编委与青年编委就第四届储能与节能国际研讨会的筹备工作及期刊未来发展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闭幕式上,会议主席、西安交通大学王秋旺教授宣读本届会议优秀论文和优秀口头报告名单,并宣布下一届会议将由法国巴黎大学承办。“我们的工作聚焦于储热材料中微尺度热功能材料及界面热输运表征和导热性能优化,在本次大会中得到充分展示。此次大会令我们受益匪浅,借助这一国际化高水平峰会平台,我们不仅能够与全球顶尖专家学者深入交流,还能通过思维碰撞激发出更多创新想法,进一步推动我们在储热及清洁能源系统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优秀论文获得者、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闫可宁表示。储能与节能国际研讨会作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的重要盛会,不仅汇聚了全球顶尖学者、工程精英与行业先锋,还成为推动全球储能与节能技术迈向新高度的关键力量。会议不仅展示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与技术革新,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更致力于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加速创新技术落地,为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通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保障能源安全,并倡导绿色低碳发展,储能与节能国际研讨正积极构建一个更加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未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贡献重要力量。通讯员:朱传勇章涛丁元贺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4年第24号依据《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经企业申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专家复核、现场核实、网上公示等环节,现将符合《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八批)、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企业变更公告信息予以公告。附件:1.符合《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八批)2.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企业变更公告信息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8月30日

  日前,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紫金论电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邀请来自中国、英国、加拿大3个国家的60位院士、教授和学者,围绕“以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的新型能源体系”主题,共同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研判能源电力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支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专家领导眼中的“紫金论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周守为:正当其势、适逢其时当前,能源科学技术创新持续高度活跃,电力系统作为整个能源链中的枢纽桥梁和能源变革中的核心环节,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亟需系列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强力支撑。“紫金论电”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正当其势、适逢其时。下一步,我们要聚焦国际化背景下能源战略问题,关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的能源转型发展,以实现“双碳”目标为核心,瞄准能源领域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推动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更好地引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创新部副主任许海清: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国家电网公司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有力支撑了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和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下一步,将持续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积极服务新能源高水平发展,为保障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紫金论电”为能源行业搭建了一个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希望大家深入研讨、群策群力,共同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作出积极贡献。南瑞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山社武:能源电力领域一张靓丽名片当前新能源快速发展,电力生产模式、运行机理等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科技创新,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赢得战略主动。“紫金论电”已成功举办八届,成为能源电力领域一张靓丽名片。今天围绕“以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的新型能源体系”主题,希望各位院士、专家共同探讨其中的关键核心问题,碰撞新思维,提出新方法,集聚合力为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国内外院士主旨报告核心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第36届国际电工委员会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碳足迹核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和纽带我国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国际出台绿色贸易规则规制,都对产品碳足迹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时分区电碳因子是核算产品碳足迹的基础参数,合理确定电碳因子计算空间范围、细化计算时段,有助于对电力系统碳流的精准溯源,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实现产品生产与低碳能源消费协同。建议推广应用火电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技术,建立产品碳足迹本土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加强与国际接轨的碳排放标准体系和核算认证体系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名誉院长李立浧:新型电网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思考报告介绍了我国10年来能源电力的重大战略,阐述了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要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介绍了关于新型电网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思考;最后,分析了数字化智能化对电网的影响,并对透明电网进行了相关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一级顾问郭剑波: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挑战的认识报告总结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发展现状,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所面临的包括充裕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挑战,从中央关于新型电力系统五大特征角度阐述了各自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阐明了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模式的本质变化,进而分析了应对挑战所需关注的几项关键技术。本报告从多维视角、不同层次深入剖析了新型电力系统的本质与内涵,强调国家站位,聚焦科学问题、关心长远布局,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和科学思辨。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PalBikash:逆变源主导下电力系统的最优电压穿越随着逆变器并网资源数量的不断增加,电压扰动情况下的立刻切除脱网的策略可能会给系统稳定带来巨大挑战,近些年来已发生多起与逆变资源运行控制不当相关的脱网甚至是大停电事件。尽管目前已逐步要求逆变器具有非正常电压穿越和动态电压支撑能力,但如何进行最优电压支撑仍有待探究。本报告将围绕“单个逆变器电压支撑能力极限”以及“如何不依赖系统参数实现最优支撑”两个问题进行讨论,相关研究结论是对传统直觉和观念的补充甚至是挑战,数学优化方法为探索更先进的支撑策略提供了新思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本征安全、长时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目前,光电、风电成本快速下降,装机规模不断提高,但供能间歇不稳定的不足日益凸显已成为限制其利用规模进一步提高的关键瓶颈。储能可以平抑能量波动,实现能量平滑、稳定输出,是支撑光电、风电大规模应用的必备技术。报告从碳中和战略出发,讨论实现碳中和目标对储能技术的要求;分析不同种类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挑战,讨论储能领域,尤其是长时储能的发展方向;重点介绍团队开发的本征安全、储能时长灵活的先进液流电池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薛禹胜:不确定性复杂系统的机制分析新型能源体系是典型的复杂巨系统,由信息、能源、环境、经济、市场、社会行为等要素构成,且涉及大量不确定因素。为了研究该复杂系统的演化机理,优化其多目标及路径,首先为其建立了信息物理社会系统的模型框架;提出整体还原方法,对确定性的动态行为实现其机理分析。然后拓广语言模型,将高维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转换为多个确定性算例。最后提出由符号串模型作为风险排序的上层,与由确定性的整体还原方法作为下层的两层框架,协同实现了复杂巨系统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动态行为机制分析的难题。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PES候任主席,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系主任ChiYungChung:智能电网技术革新是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的新机遇与挑战智能电网是未来电网的发展趋势,但同时面临多重挑战。报告探讨了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在应对智能电网挑战中的应用潜力。具体而言,报告重点阐述了人工智能在五个主要方向的应用潜力:电力功率预测、设备状态监测、电网状态估计、电网运行调度以及电网稳定控制。此外,报告还讨论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电网发展中的作用。加拿大工程院院士,RTDS技术公司首席技术官,副总裁YiZhang:宽频振荡稳定性分析中的坐标变换解析报告全面讨论了宽频振荡稳定性分析中的各种坐标变换,注释了不同参考坐标系(dq0、PN0、序分量等)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电力电子电路频率扫描中出现的频率耦合的数学根源,拓展了宽频振荡频域阻抗分析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在实时仿真系统上开发的宽频振荡分析软件的思路和实现技巧。报告尝试以简单的语言澄清电力系统宽频振荡分析中一些常见疑难概念,希望增进对这一复杂现象及其分析工具的认识。

  2024年7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535125.74万美元,同比增长6.95%

  据机经网整理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7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金额为535125.74万美元,同比增长6.95%;出口数量为327680321台,同比下降0.24%。2024年7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金额及同比增速1-7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累计出口金额为3259511.65万美元,同比下降12.01%;累计出口数量为2162018630台,同比增长4.31%。2024年1-7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累计出口金额及同比增速2024年7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金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分别为美国、德国、越南、荷兰、韩国、日本、印度、英国、沙特阿拉伯、中国香港,合计占我国该产品出口总额的71.31%。其中,向美国出口最多,金额为154314.37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8.84%。2024年7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金额TOP10国家/地区1-7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金额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分别为美国、德国、韩国、越南、日本、荷兰、印度、英国、中国香港、西班牙,合计占我国该产品出口总额的72.18%。其中,向美国出口最多,金额为738854.60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2.67%。2024年1-7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金额TOP10国家/地区2024年1-7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金额占比TOP10国家/地区

  2024年7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12719.36万美元,同比增长55.89%

  据机经网整理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7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金额为12719.36万美元,同比增长55.89%;出口数量为3845台,同比增长68.12%;出口均价为3.31万美元/台,同比下降7.28%。2024年7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金额及同比增速1-7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累计出口金额为74498.98万美元,同比增长82.62%;累计出口数量为32186台,同比下降2.82%;出口均价为2.31万美元/台,同比增长87.80%。2024年1-7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累计出口金额及同比增速2024年7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金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分别为南非、埃及、巴西、老挝、土耳其、德国、荷兰、乌兹别克斯坦、比利时、美国,合计占我国该产品出口总额的98.99%。其中,向南非出口最多,金额为3490.02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7.44%。2024年7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金额TOP10国家/地区1-7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金额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分别为南非、澳大利亚、埃及、巴西、智利、玻利维亚、土耳其、老挝、芬兰、加拿大,合计占我国该产品出口总额的78.95%。其中,向南非出口最多,金额为12530.29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6.82%。2024年1-7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金额TOP10国家/地区2024年1-7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金额占比TOP10国家/地区

  1至7月,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全社会用电量95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增速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产业转型升级、外贸新动能加快培育拉动南方五省区电力消费攀升,相关行业用电量增速表现亮眼。分产业看,1至7月,南方五省区第一、二、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3.8%、9.4%、9.2%和5.5%。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对五省区的用电量增长贡献率达66%,较去年同期增长27.3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增长1.1个百分点,体现第二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持续推进。1至7月,南方五省区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8%,在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带动下,九大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2.8%,高于制造业用电量增速3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用电量增速居前,分别为16%、15%和12.4%。在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持续拉动下,“三新”行业用电量保持高速增长。1至7月南方五省区“三新”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6.6%,其中,7月份五省区“三新”用电量增速达35%,已经连续18个月增速超25%。1至7月南方五省区第三产业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八大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用电量增速均超10%。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互联网数据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5.5%;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带动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8.1%。服务消费市场活力不断激发,相关行业用电量迅速增长。1至7月,南方五省区消费类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4%,对五省区用电量增长贡献率近四成。其中,可选消费行业、升级消费行业用电量呈两位数增长。分省区看,1至7月,广东全社会用电量达5095亿千瓦时,用电规模位居全国首位;云南、海南用电量增速均超10%,其中云南用电量增速以14.2%位列五省区第一。从外贸看,海关数据显示,广东、广西、海南展现强劲增势,三省1至7月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3.9%、11.1%和19.3%,远超全国的6.2%。在1至7月进出口同比增长近三成的深圳,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正成为出口中坚力量。与之相对应的是,1至7月,深圳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36.5%、12.5%和23.8%。从重点港口看,1至7月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用电量同比增长14.75%;小漠国际物流港用电量同比增长43.2%。在广西北海,该市凭借石英砂资源优势和港口区位优势,正打造国内光伏设备制造新高地,并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机遇,推动光伏玻璃产品出口东盟国家。1至7月,北海市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生产用电量保持高位增速,增速高达110%。随着全球“双碳”目标纵深推进,对外出口企业需要证明生产过程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为满足企业低碳转型要求和绿电购买需求,海南电力交易中心持续加强绿电市场建设。今年1至7月,海南省内“绿电+绿证”交易总成交电量6.64亿千瓦时,是2023年全年绿电交易量的7.8倍,服务企业打造“走出去”的绿色竞争力。

  2024年上半年,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呈现“冰火两重天”。一方面,规模持续扩大,出口量增长;另一方面,价格下跌、产值下降、出口额减少。价格跌破成本,企业亏损加剧。多晶硅等多环节价格击破成本线,组件开标价格持续下降。产能增速放缓,部分企业退出。投产/开工/规划项目数量同比下降超75%。6家企业在国内的工厂停产,两家企业在国外的工厂停产。光伏产品出口持续“价减量增”。硅片、电池片出口占比有所下降,组件出口占比有所增加。在近日举办的“光伏行业2024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表示,今年以来,光伏行业正经历供需严重错配的问题。整个光伏行业产业链面临着严峻挑战,行业进入深度洗牌阶段。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从现实维度看,行业内外竞争激烈,行业需要“轻装上阵”,整合时间不宜过长;从历史维度看,行业调整时间与调整深度成反比。行业风险在当前体量下影响远胜以往,需要在积重难返前尽快调整。建议推动落后产能出清,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价格跌破成本产能增速放缓“老玩家”转身不易,“新玩家”尚需沉淀。王勃华坦言,不少光伏企业“老玩家”面临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和新包袱。其中,历史包袱主要包括旧产能计提损失沉重、旧产能技改升级性价比不足、旧产能出清不畅等。新包袱则体现在“一体化”持续失血。上半年,光伏行业发展呈现“冰火两重天”。来自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制造端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32%。其中,多晶硅产量约106万吨,同比增长约60.6%;硅片产量约402GW,同比增长约58.9%;电池片产量约310GW,同比增长约37.8%;组件产量约271GW,同比增长约32.2%。在制造端技术发展上,LECO/LIF技术逐步取代激光SE,成为TOPCon产能标配;少银化/无银化技术中,银包铜、铜电镀等技术进一步推广;电池、组件端SMBB/OBB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多家企业推出HBC/TBC/HPBC/ABC等BC电池;钙钛矿与钙钛矿叠层技术获得更多关注,实验室效率进一步提升;组件产品持续面向滩涂、沙戈荒等细分市场。在光伏应用市场上,2024年上半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102.48GW,同比增长30.7%。尽管保持增长,但增速却由2023年上半年的78.42%回落至30.7%。4年来,首次出现单月同比下降。3月,较去年下降4.27GW;二次出现在4月,较去年同期下降0.82GW。价格跌破成本,企业亏损加剧。上半年,多晶硅等多环节价格击破成本线,组件开标价格持续下降。在已经披露半年报预报的主产业链企业中,大多数处于净利润亏损状态。与一季度相比,二季度多数主产业链企业预期亏损加剧。产能增速放缓,部分企业退出。上半年,投产/开工/规划项目数量同比下降超75%。项目终止/中止/延期情况频现,超20个项目宣布终止、中止或延期。其中,多晶硅项目超30万吨;硅片项目超15GW;电池片超60GW;组件超20GW。行业开工率低,部分企业停产。6家企业在国内的工厂停产,2家企业在国外的工厂停产。“老玩家”转身不易,“新玩家”尚需沉淀。王勃华坦言,不少光伏企业“老玩家”面临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和新包袱。其中,历史包袱主要包括旧产能计提损失沉重、旧产能技改升级性价比不足、旧产能出清不畅等。新包袱则体现在“一体化”持续失血。“应看到,小尺寸PERC产能基本不具备技改价值。大尺寸PERC产能较多未收回投资,技改性价比大概率不如新产能。”王勃华说,而“新玩家”则需在研发技术积累、知识产权积累上下功夫。贸易保护加剧出口“价减量增”在王勃华看来,美国、欧洲、印度、巴西等全球主要光伏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促进了海外本土供应链快速发展。美国、印度等头部市场本土化供应比例显著提高,海外光伏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上半年,光伏产品出口持续“价减量增”趋势。1-6月,我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186.7亿美元,同比下降约35.4%。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硅片、电池片出口占比有所下降,组件出口占比有所增加。亚洲超越欧洲成为光伏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值得关注的是,欧洲依然是最大的组件出口市场,但市场份额有明显下降,由2023年同期的57.4%下降至42.5%。组件出口到亚洲市场的份额有所增加,欧洲、亚洲市场合计占组件出口份额超过80%。巴基斯坦成为上半年第二大组件出口市场。沙特阿拉伯市场增长明显,成为上半年前十大组件出口市场中的第五位。“还应看到,上半年海外市场贸易保护加剧,产品出口依然受阻。美国、欧洲、印度、巴西、南非等全球头部光伏市场纷纷出台贸易壁垒政策,限制我国产品直接出口。我国企业海外产能开始遭遇贸易壁垒问题。”王勃华提醒。在王勃华看来,美国、欧洲、印度、巴西等全球主要光伏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促进了海外本土供应链快速发展。美国、印度等头部市场本土化供应比例显著提高,海外光伏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来自SEIA、Mercom、巴西国家电力系统运营商、德国联邦网络局、EnergyTrend等机构的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美国新增装机11.8GW,同比增长79%;印度新增装机10GW,同比增长400%;巴西新增装机4GW,同比增长20%;德国新增装机3.7GW,同比增长19%;意大利新增装机1.72GW,同比增长64%;法国新增装机1.01GW,同比增长59%。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4年全球新增装机390GW-430GW,仍将维持高位。全球新增装机将集中于中国、美国、欧洲、印度等市场,新兴市场如拉美、中东等发展迅猛。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师谭佑儒则预测,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将再增长32%,长期增长将会放缓。中国2024年新增装机规模将达255GW(交流侧)或314GW(直流侧)。基于n型和p型硅片的组件价格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凸显出新主流产品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的优势。电力改革提速行业调整宜重宜快王勃华认为,光伏行业积累的风险在当前体量下影响远胜以往。贷款拖欠、三角债系统性风险上,行业的寒气最终将影响整个产业链,上游企业及监管部门需做好应对预案。在国内,光伏资源愈加吃紧,消纳问题依然难解。发电端,集中式光伏电站,“光伏+”用地政策趋严,审批流程复杂;分布式光伏电站,低压端承载能力受限,配电网接入容量空间减少。输电端,主网输电线路建设速度不及光伏新增装机速度,省间互济能力不足问题凸显。消纳问题上,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有待提高。电网建设依然滞后,光伏并网难;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缓慢,影响了新能源发电上网。“建议加速主网和配网建设,加强网架结构。与此同时,优化接网流程。”王勃华说。在王勃华看来,分布式消纳瓶颈需要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解决。其中,电动车下乡,光储充可以促进光伏就地消纳;分布式及户用光伏,可通过差价合约机制(CFD)在保障一部分收益的背景下参与电力市场;台区储能可抵消中午光伏峰值发电的时段,减少光伏发电对台区电压的抬升和电网的冲击;户用光伏,可通过集中汇流并网,提高电网承载能力。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市场部主管纪鹏建议,要以推动新能源市场消纳为核心,面向保障系统运行安全、促进新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等三个主要目标,做到多方面政策和市场机制保障,才能更好地推进电力市场未来发展。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加速,电价对光伏收益的影响也在加剧。今年2月,《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进一步完善了分时电价机制。5月,《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出台,进一步落实了煤电容量电价,持续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多数地区集中式光伏市场化电价出现明显下降。其中,甘肃中长期谷时段交易电价上限为燃煤基准价的50%;宁夏中长期谷时段交易电价不得超过燃煤基准价的70%,市场交易电价上限为0.182元/度;青海谷时段电价下浮不低于20%,年度交易比例不低于80%;云南上网电价由“80%燃煤基准价+20%市场价”下降至“55%燃煤基准价+45%市场价”。王勃华认为,光伏行业积累的风险在当前体量下影响远胜以往。贷款拖欠、三角债系统性风险上,行业的寒气最终将影响整个产业链,上游企业及监管部门需做好应对预案。产业招商政策兑现能力下降风险上,地方产业招商财力有限,当前受到的监管趋严,企业需做好政策兑现能力下降的预案。订单交付、产品质量风险上,“亏本生产”现象难以成为常态,行业需密切关注当前价格下的产品质量。企业现金流风险上,当前产业投资回报率大概率不及预期,企业需加强现金流储备。“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先进产能建设的引导;地方政府应严控不合理的救市行为;光伏企业应审慎上马新投资,鼓励有针对性地收购跨界企业退出行业所遗留的新建产能;金融机构应避免向即将被出清的产能输血。光伏行业需要在积重难返前尽快调整。”王勃华建议。另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处长李婷透露,下一步,工信部电子司将围绕规范行业发展、加快产业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加快修订完善新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二是贯彻落实《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光伏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有关政策,三是加快能源电子产业协同发展,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工业报记者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