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2-10 18:41:12 | 作者: 小九直播篮球
前天,波士顿动力 Atlas 机器人反击人类的视频刷屏网络。视频中,三名「Bosstown Dynamics」的测试人员在进行「Atlas 机器人」的测试。一开始,他们只是正常地进行抛接箱子、走平衡木箱等平衡性和稳定能力的测试。
但随后,画风开始不友善起来,出现了“虐待”机器人的暴力行为。从一开始的往机器人身上扔球的轻度暴力。
人类的暴力程度直线上升后,机器人开始有了反抗行为。机器人快速逼近人类,一把夺走了那支刚打在他身上的曲棍球棍,从身体语言上反应出愤怒的情绪。
难道电影中的事件已经成真了吗?原来,这是一则合成的假视频,制作这款视频的团队 Corridor Digital,是一家位于洛杉矶的美国制作工作室。自 2010 年以来,一直以制作与流行文化相关的病毒在线短片视频而闻名。
当然波士顿动力公司的Atlas机器人并非完全虚构,而是真实存在,其非常厉害,能走独木舟,会做后空翻,其技术无疑是当前最先进的。这也难怪每次波士顿动力发布新视频都会引起公众惊叹甚至害怕。此前,波士顿动力公司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展示了公司的 Atlas 机器人做 360 度后空翻的惊艳动作。
虽然是特效制作,但这仍然让网友异常震惊,不禁害怕电影中呈现的机器人革命的到来!
知乎用户、机器人设计师任赜宇写道:作者刚开始看到这段视频时,保持瞳孔放大足足盯了 2 分钟,头脑中思绪万千。Atlas 已经迭代到关节球角能做到如此紧凑的结构么?直到看到了右下角的 Bosstown Dynamics,才知道是假的。同时联想到不久前,美国某著名机器人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的宣传 Demo,被科研界怀疑有电脑 CG 合成嫌疑。脑洞一开,合着以后需要眼见为实了?性能不够,CG 来凑?玩笑话,这类顶级逼真的 CGI,也不是一般团队能够三两下捣鼓出来的。
就像这部 CGI合成的视频一样,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恐惧其实最早就是由一部部电影带来的。从最早的《科学怪人》到风靡全球的《终结者》。有太多描述机器反向奴役人类的科幻“恐怖片”,引发了大众对于机器,以及后来的人工智能的担忧和焦虑。今天胖哥推荐三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讲述机器的恐怖,提醒人类对于科技要保持的敬畏之心。
相信对内地影迷影响最深的机器人电影当属施瓦辛格主演,詹姆斯·卡梅隆大帝指导的《终结者》系列。
著名电影杂志《电影周刊》在评选20世纪最值得收藏的一部电影时,此片以最高票数位居第一。从1984年拍摄第一部,到第二部《审判日》的封神,一直延续到2015年,由“龙母”出演的《终结者:创世纪》,先后多部系列片的推出让人类见识到了机器人的冷血杀戮。
《终结者》的起点是人类研发的人工智能“天网”具有了自我意识,隐瞒人类开始制造终结者机器人,企图消灭人类,统治地球。在影片中,詹姆斯·卡梅隆还加入了时间机器,把未来的结局引向了能改变的过去。
主人公和天网纷纷派人穿越到过去,希望从源头开始“逆转未来”。终结者外表和人类几乎一模一样,居然仿真的肌肤,这让人类非常头痛,也是终结者最为恐怖的地方。
影片的动作戏、置景、情节节奏等俱佳,将卡梅隆和阿诺的事业推向新的台阶。阿诺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台真正的机器人,脸上没有一点的表情,让人感觉没有一点事物能够阻止他,使影片气氛从头到底都一直笼罩在“绝望”之中,散发着一种令人心底发毛的恐惧感。
而未来人类的领导人康纳的母亲,由一名本来脆弱的女性到坚强的转变,则体现了人类的坚韧,以及母性的伟大。
《黑客帝国》是比《终结者》更让人绝望的“机器恐怖”科幻片。终结者统治地球的方式的身体消灭,而《黑客帝国》中的母体则通过精神控制人类,而且把人类变成机器人的“电池”。1999年3月31日,《黑客帝国》(The Matrix)于美国上映,震惊了全球。它的超前,它的炫酷,它打造的全新类型元素,让全球影迷为之疯狂。
20年过去《黑客帝国》依然现今最优秀的科幻动作片,它开创了21世纪科幻片的全新类型模式。《黑客帝国》是又一套向“人类中心说”说不的电影,谱写了人与机器关系的新篇章,其观念上的冲击力与历史意义甚至要超过机器人三定律 。《黑客帝国》先后三部曲所构造的自洽世界,它所成就的商业与表达上的双重成功,及让观众走出影院时的恍然之感,如今很少复见。
进入千禧年后,在人工智能快速地发展的当下,它对于人类思维与虚拟空间的探讨显得越发有力。影片中,那场“反人类”的机器革命,人类被当做维持机器世界运转的“电池”,不在通过母题胎生,而是机器培育。
禁锢他们身体的同时,奴役他们的思想,母体就是为人类建造的大型虚拟世界程序。人类的思维被困其中,成为虚拟社会运转的一份子,保持身体和意识持续被奴隶的状态。
主人公Neo和Morpheus作为最先出“洞穴”的一批人,希望将真实带给人类,拯救人类。但影片中,也有知道真相,却对母体依旧充满幻想的人,他甚至想回到虚拟的世界中,享受那些不真实,但是能感知的东西。吃到美味的牛排,和感知到美味的牛排,成为了实体和意识的相对论。这让人类对于“真实”的定义有了更多的空间。
这部不太大众的电影在2015年可谓风光一时,甚至提名当年的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和特效制作奖。
故事讲述效力于某知名搜索引擎公司的程序员加利幸运地抽中老板纳森所开出的大奖,受邀前往位于深山的别墅中和老板共度假期。在与世隔绝的别墅中,纳森亲切地接待了这位员工。 事实上他邀请加利到来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协助他完成其所开发的智能机器人的测试。
天才的纳森研制了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智能机器人伊娃,为了确认她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希望加利能为伊娃进行著名的“图灵测试”。但似乎从第一眼开始,加利便为这台有着宛如人类般姣好容颜的机器人所吸引。
一开始是机器人伊娃处于下风,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伊娃利用了加利的人性弱点,反客为主,不但囚禁了加利,还伪装成人类,融入到了社会中。
《机械姬》相对于以上两部鸿篇巨制显得格局很小,但并没影响它传递出的机器恐惧。它涉及两点最重要的话题。人类可以机器人恋爱吗?还有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与人类到底有什么不同?
而以上两个话题还会引出更为具体的问题,机器人,会从“成人性玩具”进化为“具有人格的人类”吗?2050年之前,人类和机器人会结为夫妻吗?百年之后,机器人与人类能够生儿育女吗?最近一部名为《机器人伴侣》的50分钟纪录短片,提出了上面这一连串拷问。
纪录片中提及的机器人制造厂,已经能够生产出类人类形态的机器人,他们的“肌肉”会微笑、眨眼,眼球可以被替换,甚至被设定了温度、模拟了心跳。与手机App联网之后,伴侣机器人的性格可以被重塑和改变,包括,开朗与活泼等。仿真是机器人玩偶的第一需求,不论制作材料是硅胶还是TPE(一种热塑性弹性体材料),触感都在变得更加真实。
但现实是,这些伴侣机器人的生活空间还比较私密化。他们不被社会认可,是这个目前刚兴起的小众市场的用户,面临的最严峻的生存挑战。“汽车、手机发明的时候,人们也惧怕它们,但现在人们不会了。”有专家这样认为,对这个新兴市场的亚文化人群,缺乏的是超前的认知和包容。机器与人类的关系不仅是《黑客帝国》和《终结者》里的毁灭和厮杀,有很大的可能性一开始处于纠葛的共存状态。
有作家预测,“AI伴侣的发展,最终将颠覆原有的婚姻制度。”近有风靡一时的影视剧《我的机器人女友》、《真实的人类》、《西部世界》及《爱,死亡和机器人》,除了在视觉上制造冲击感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影片围绕那些设定了程序的机器人,围绕机器意识的觉醒,从上帝视角,让拥有血肉之躯的人类,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的现实:制度的束缚、资本的裹挟、命运中难以被掌控的“命”的部分。
而电影《机械姬》以小格局,“凝视”的方式再现了本来作为伴侣机器人的伊娃对于人类的反叛,同样给出了令观众的焦虑的“机器恐惧”。所以,在我们利用机器人或人工智能时,请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就像一开始“伪造”的视频里表现的那样,善待你的机器人,要不然总有一天他们会处于脱离人类控制的状态,甚至一跃成为人类的主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